發布日期:2022-04-18 點擊率:35
三星公司已經開始量產其48層(即單NAND內48層單元,屬于第三代升級技術)3D V-NAND芯片,預計其將被用于SSD T3(mSATA接口加850 EVO V2)、NVMe SSD(PM971-NVMe)以及企業級SSD(PM1633a)等SSD產品。在各設備當中,將包含大量48層3D V-NAND存儲芯片且通過引線鍵合技術實現彼此堆疊。三星公司在48層3D V-NAND芯片中集成了512 GB存儲單元,意味著每個NAND晶片為32 GB容量(256 Gb)。三星的32層(第二代方案)3D V-NAND晶片則為10.67 GB容量(85.33 Gb)。因此,第二代與第三代3D V-NAND設備之間到底存在哪些差別?是否單純只是將單元層數由32提升到48?
對此,我們對兩款設備進行深入剖析,著眼于單元架構、材質、布局以及封裝等角度。下面來看分析結論:
存儲密度與晶片平面圖
圖一所示為16 48層3D V-NAND晶片,MCP(即多芯片封裝)內包含雙F-Chips。48層的裸片效率顯然更高。32層3D V-NAND晶片面積為84.3平方毫米,而48層3D V-NAND晶片則為99.8平方毫米,意味著其長度較上代方案提升17.3%(如圖二所示)。每單元晶片存儲密度則提升至2.57 Gb每平方毫米。而目前最頂級的高密度2D平面NAND設備為東芝的15納米TLC NAND,具體水平為1.28 Gb每平方毫米。二者之間的最大差異在于:1)平面(NAND存儲陣列)區,2)位線開關與頁緩沖區,3)邏輯與外圍區以及4)加入F-Chips。每塊晶片分為兩層。NAND存儲陣列區由原本的48.9平方毫米增加至68.7平方毫米,提升為40.3%。而位線開關電路則與32層方案保持一致,不過頁面緩沖區則縮小了20%。邏輯與外圍電路面積減少34.8%。換言之,三星方面大幅削減了頁緩沖與周邊區面積,從而使其在存儲密度與晶片效率方面得到提升。另外,16層堆疊設計中的晶片厚度也由132微米降低至36微米。
圖一,三星48層3D V-NAND設備,采用16層垂直堆疊NAND晶片與雙F-Chips,拆機圖片。
圖二,32層與48層3D V-NAND對比。
F-Chip閃亮登場
三星公司在去年的ISSCC2015大會上首公宣布將F-Chip嵌入至其NAND閃存封裝當中。總體來講,SSD硬件架構是由存儲控制器、NAND閃存與DRAM所共同構成。
F-Chip負責在存儲控制器之間的I/O總線上實現點對點拓撲,另外F-Chip還會對通道內的不必要反射進行緩沖。另外,F-Chip在其與NAND設備之間建立了兩套內部I/O總線,從而降低F-Chip到NAND接口的容量負載。另外,其支持再定時模式,旨在從存儲控制器中將I/O信號傳輸至NAND設備。
再有,F-Chip亦改善了NAND設備與異步接口中出現的時序容限所引發的定時不穩狀況。單一F-Chip接入八塊V-NAND晶片,意味著雙F-Chips可嵌入至16晶片封裝內。圖三所示為從MCP中分離出來的F-Chip,其中包含ROM、DC發電、CMD譯碼器、數據路徑、TX/RX以及引線接合盤等電路元件。F-Chip晶片面積為0.057平方毫米。
圖三,從三星48層3D V-NAND MCP中拆分出來的F-Chip晶片
下一篇: PLC、DCS、FCS三大控
上一篇: 索爾維全系列Solef?PV